在青州街头,一辆小货车突然着火,浓烟滚滚。公交车司机孟祥刚立刻停车,拿起车载灭火器冲进火场,不顾危险帮助控制火势。几天后,“文明追光团”的成员敲开了他的家门——一束鲜花,一幅“平凡英雄”的书法作品,带着温度的致敬即时送达。没有复杂的手续,没有盛大的颁奖,只有一句朴实的肯定:“向您致敬!”
这束光,不仅照亮了危急时刻,更在无数旁观者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。孟祥刚这样的普通人,正是好人精神最生动的体现。
正如人民日报所述,“好人”的价值不在于完美无缺,而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,将善良和正义化为心中坚定的选择,迈出那毫不犹豫的一步。
在青州,这样的脚步从不孤单。青州创新启动“文明追光行动”,对涌现的好人好事第一时间点赞褒扬,让“微光”及时被看见、被传递。当“换成是别人,也会这么做。”成为好人口中最常说的话,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已悄然提升。
树典型,关键在“可触及”。
青州不满足于让榜样只停留在光荣榜上,而是要在老百姓心中种下美德的种子。许多像孟祥刚这样默默做好事的普通人也进入了公众视野:驼山小学的赵军伟老师发起“山顶见”青山守护行动,坚持在山野间捡拾垃圾,带动起“无痕山野”的绿色风潮;益都街道张石羊村的张益善夫妇发现路边货车自燃,立刻拿着灭火器冲进火场,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扑救。这些老百姓身边的“平凡英雄”用实际行动成为了大家“看得见、够得着”的文明榜样。
育沃土,根本靠“润人心”。
青州的做法不是靠大张旗鼓的宣传,而是如春雨般滋润人心,着力营造“人人都能做好人、时时都能做好事”的社会氛围:街坊议事会上,受表彰的普通人成为主角,讲述自己当初的小小善举;学校光荣榜上,拾金不昧的中学生事迹引来同学们争相学习效仿;“文明信用户”评选和“美德银行”等机制将日常善举转化为社区服务的便利,让善意悄然融入城市生活,滋养道德土壤。
织网络,核心在“广覆盖”。
道德风尚的形成,需织就一张全民参与、全域覆盖的网络。“模范好人宣讲直通车”组织好人代表进机关、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学校宣讲,不断扩大好人精神影响力;连续多年在商场举办“身边好人”发布仪式,邀请基层代表现场交流事迹,吸引市民自发参与。“追光”不再是单向的表彰,而成为一场全民动员、见证与参与的道德实践,编织起一张无形的文明之网,让善行如星辰般遍布城市的天空。
先进典型的故事之所以动人,正是因为那份源于平凡的力量。青州的“追光”实践,其意义正在于此。青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庆周说:“我们就是要把聚光灯打在普通人身上,努力用各种老百姓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新方法,让这些好人好事第一时间被大家看见、被记住、被学习。”
我们相信,每一次这样的看见和记录,都是在人们心中种下一颗善的种子。我们期待,当有人需要帮助时,这些种子能生根发芽,让善念自然化为行动。当越来越多普通人被身边的故事感染和带动,整个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,就会像滚雪球一样,越聚越大。
打开“看青州”看评论